骑行独库公路⑤:抵达乔尔玛,向独库筑路烈士致敬,雨中借宿在草原牧民家

翻过哈希勒根达坂后,来到尼勒克,目之所及令人心旷神怡;远离了城市的喧嚣,感官也变的灵敏起来,湿润的空气缓解了一路的干燥,牛马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打盹晒太阳;仰望天空,心也渐渐慢了下来,随着草原上飞舞的鸟儿,天山融雪汇集的汩汩流水,沙沙滚动的车轮,飘向远方…

无论是照片、视频或文字,都只是记录形式,重要的是能静下来用心去感受,并将所见所闻转化输出,和翻山越岭,风吹雨打是一样的考验,这大概是写游记的意义所在。

640.jpg

👆各占一方


顺着河流来到山脚,河水一边是围成一圈的帐篷毡房,另一边是打盹晒太阳的牛群,像是提前商量好的,围躺在一起;彼此各占一方,互不干扰。


640 (1).jpg
👆独库公路纪念碑

进入乔尔玛乡过安检做核酸,吃过午饭后我和李哥来到纪念碑前,献花并向烈士三鞠躬致敬,在此有必要说明下独库公路的修建历史:


国道217线独山子至库车段又称独库公路,原是一条国防公路,也因纵贯天山被称为天山公路。1974年4月21日国务院、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独库公路。


1974-1984年间历经十年艰苦卓绝的建设,13000多筑路官兵舍生忘死、胼手胝足。168名官兵献出宝贵生命,平均每3公里就埋葬着1名战士的忠魂,最大的31岁,最小的才16岁,受伤、致残2000多人。


它的贯通,使得南北疆路程由原来的1000多公里缩短了近一半,堪称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。


纪念碑背面基座上清晰地镌刻着壮烈牺牲的烈士的姓名,背后的陵园中依山势排列成一片的碑林,在雪岭云杉间显得庄重肃穆。


这里一共安葬着168位烈士的遗骸,每座墓碑记录着因塌方、爆破、雪崩、翻车、大风坠崖等意外牺牲的感人事迹;读来令人惋惜,感叹;更多的是肃然起敬……


640 (3).jpg


碑文记:郑林书

十二支队一一三团三营五连班长,湖北罗田县人,1980年4月9日,奉命率领五名战士自独库公路巩玉段0公里至42公里执行任务,途中遇暴风雪。11日在36公里处牺牲,时年24岁。1980年7月,十二支队给郑林书追记二等功


在那个年代,没有各种工程机械设备,开山筑路的艰难困苦,我们是无法想象的!如今英雄之路已经是网红公路,每年游客络绎不绝,开车两天便能走完全程,一天经历四季变化;


在我们欣赏美景之时,吃水勿忘挖井人,有位义务守墓人陈俊贵老兵,35年如一日守护陵园,被评为[感动中国]2013年度人物,关于陈老的事迹,文末有相关的介绍,可以扩展阅读。


640 (2).jpg


离开陵园后穿行在密林河谷之间,此处风景怡人,两人索性停下休息;李哥在写游记,我在河边晒太阳洗脚,估摸过了一个钟头起身出发,天空渐渐转阴,有零星小雨落下,眼见形势不妙,开始留意寻找今晚的住处;

沿途看到有帐篷,找了三处都上了锁,通过缝隙里面空无一物,看来牧民都撤走了,无奈冒雨继续前行,在雨下大之前幸运地遇见努力巴合提大哥,避免了雨中扎营的狼狈,同时借机走近哈萨克牧民的草原生活。



640 (5).jpg
👆温暖的帐篷

晚间,努力巴合提大哥的妻子巴合江为我们擀了面条,搭配风干肉也是特色;饭后大家坐在木制大炕上聊家常,夫妇二人有五个孩子,老大在乌市上大学,另外四个在县城读书,这里是夏季牧场,每年都会过来,一住就是三个月;

牧场有20头牛、10匹马、40只羊,年收入比较可观;再过几天就下撤了,回到尼勒克县城的定居点,住的是平房,有十亩草场供牲畜过冬;

环顾屋内,除了占了一半面积的床铺外,就只有炉子和锅碗瓢盆;手机没有信号,说话间二人不时进进出出忙碌着,屋外还下着小雨,寒风瑟瑟…

夜里小猫在炕上跑来跑去,生怕翻身不留神会压住,索性搂进睡袋安稳度过一晚。


扩展阅读:陈俊贵:点亮天山深处的英雄之光




有问题可以扫码咨询旅行管家多杰

电话同微信:18797332113

1652861735470477.jpg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